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6785|回复: 13

[转帖]追溯和田玉玉器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0 06: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田玉有着无以伦比的自然美、材料美,又有4000余年的雕琢工艺的积淀涌现出以陆子刚为代表的许多名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大批珍贵作品。和田玉玉器包括器物、佩饰、肖生、陈设飞文具、山子等礼制用玉及日常生活用玉,这些玉器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感人力量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统治者、文人士庶与收藏家。又成为帝王玉的主流又逐步扩散到城乡市俗富贵人家,成为像布帛、栗黍那样须臾不能离身的生活伴侣及摩挲鉴赏的骨蓄清玩,其基本原因除了质地、工艺上的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玉工们创造了适于和田玉固有质色的独特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精美绝伦的境界令人叹为现止。下面可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艺术时期的期略作概说。
  1、 模拟的远古和田玉玉器(史前时期的新石肠时代公元前4000元前——公元前2000前)和田玉的问世较瑶琨为晚,迄今所见新疆史前玉器均采用于楼兰古遗址,共40件,均为无孔玉斧,有白玉、青白玉、青玉、绿玉和墨玉,均为采集所得无正式发掘品。从其出土地点及其玉质观察均不外乎昆仑山东端及阿尔金山河流或戈壁滩下的子料。采集时已不能看出其层位关系,仅从器形判断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之物,大约距今4000年上下.说明此地原始人群已从河滩或戈壁上寻找到坚韧耐用的玉材以制造斧头用于生产,尚不具有装饰或祭祀的功能。甘肃、青海二地的齐家文化遗址或墓葬出土了一批和田玉玉器详情已撰写专文《甘肃齐家文化初探》《陇石文博》1997年I期)扼要介绍了齐家文化是在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笄和坠饰等玉器的土壤上接受了良诸玉文化的影响,是以琮、璧为主体的玉文化。所见玉器有斧、铸、铲、凿、掀、多孔刀、镯、环、璧、粽、多演联璧及璧羡等,都是模拟生产工具的几何形体玉器。最为优秀的玉珠是出自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河村的三节绿玉琮和瓦垅纹绿玉琮。这些玉器显然是玉工具和玉礼器构成了齐家文化玉文化。齐家文化用玉有白、青白、青、绿等色玉,可初步确认为和田玉的仅所见的即有 件,其产地可能是阿尔金山玉矿或昆仑山余脉之玉矿,当然也不排除出自甘肃境内的玉矿,如榆中的玉石山玉矿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古玉矿。这批和闻玉不论出自阿尔金山还是出自甘肃境内,均为球琳系列。
2、象征主义的上古和闻玉玉器(夏、商、周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一公元前221元)
  象征主义是指在玉器的碾琢上往往以某种既成的形式来表现某种特定的观念,形象往往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并有较明显的可识性,其整体的艺术效果是带有不同程度的装饰性,而距离现实生活的形象不是贴近的,有着较大的随意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不论兽面还是人面,它的眼睛一律作甲骨文的“臣”字形,所以俗“臣字眼”,再度简化的有只留瞳孔,呈O或“口”状,这已成为三代玉器的特征。在刻画形象时不强调其准确性,尤其不重视写实的比例关系,做人物都是大头、短身动物也是如此,或作正面像,或作侧面像,没有介于两者之间者,那种四分之三斜侧面形象尚未出现。此期的玉工常以夸大局部特征的方法来完成形象的创造,最后的整体效果是具有装饰趣味的是非现实性的。
兵器类中的戈特别发达,主要特征是非对称的细长形,略作上弧状的刃,为了捆绑在柄上,有孔有内。其装饰集中于栏内部分,刀尖上翘,刃平或呈上弧状。 器物有直方、圈曲、复合等系列,比较注重对称规律,显得庄重严肃、朴实大方,缺乏生动括泼的劲头,与远古玉器有同亦有不同。
  夏、商、周三代玉器在象征主义手法支配下既有着统一的格调而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并不断地出现新的品种。三代玉器的变化从殷开始,至战国其变化非常鲜明,如殷繁华(彩图6),周简洁,春秋细密,战国。其图案趋向抽象化,由肖生形走上几何形,均具有象征,卧蚕纹的具体的象征意义目前尚不明了。刀法出现双勾、拟阳纹,周代一面坡与阴线给合,春秋、战国阴线勾连。战国时期玉器在象征主义手法方面已走上极端.到了尽头同时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前所未见的形象出现了,这就是类似食肉的猫科动物以虎豹形象为模特而创造的龙。商、西周的“臣”字眼基本上已淘汰。而代这以虎豹之眼,显得目光锐利、灵气十足牙齿夸张强调其锋利,像一把利剑似的寒光四射,使人不寒而栗。这种变化还处在萌芽状态停留在形象局部,并不成熟但它是新生的进步手法,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上古玉器本质上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逐渐向造型艺术靠拢
  3、现实主义的中古和田玉玉器(秦汉一元公元前221一公元1368) 大家一直公认秦代艺术尤其秦兵马涌是秦代雕塑艺术的现实主义杰作,出土的秦代玉器很少,但仍可看出它的现实主义的因素已经渗透到作品中去现实主义是指:艺术家创作了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和生动形象。秦代现实主义艺术手法为西汉玉人继承发扬,突出的现是蜻虎的创造成功,成为我国玉器的典型形象之一它确实是吸取虎豹、璧虎、蟒蛇的形象特征而综合创造的新形象,因其头像虎,很凶猛的劲头.故人称璃虎。龙在汉代不过是四灵之一,号称青龙,多作行走之势,成为龙的一种祖型。唐宋龙即在青龙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创造了多种类型和形象。此时民间流传画龙口诀为“三停九似”注重描绘其运动要“穷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蝠玉要鬃般肘毛,笔画壮快,直自肉中生为佳也《凡画龙,开口卜者难为功。画家称开口猫儿合口龙,言其两难也》”这一口诀值得很好理会,改变现今的牛头、鸡爪、娱松身、金鱼尾的既丑陋又呆板的怪龙。
  人物、动物的刻画:汉代在秦代现实主义艺术的基点上强调气韵生动唐代玉雕则是以表现块体、重量及以形传神见长,而宋代玉雕已达到表神兼备的水平。  秦、汉、唐、宋玉器中有的仍有一定的寓意。以峭虎穿云图案为最杰出者,是西仅亲王及显赫人物佩剑的最尊贵的装饰,充分地体现了汉代玉铬之仁勇观及其玉器艺术的高超造诣。鸡心佩是西汉新式玉器边饰圈案不用对称布局而强调变化,取得生动效果,虽多用均衡手法有着均齐平衡之美,便也有的不惜失去平衡,颇得奇险之巧者,这在汉玉中是少见的。
  西汉葬玉硷尸玉,已发展到高峰,业已十分完善.如亲王及妃有玉枕、玉衣玉九窍塞、玉握、玉璧等一整套葬玉遗迹镶玉漆棺,也有的仅有玉枕、这种硷尸玉是研究西汉厚葬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极其重要的但其艺术表现实无多大可取之处处。至魏黄初三年(222年)被废止西汉末至东汉在硷尸玉中多含有蝉和握猪,因其刀法简略与其他肖生玉风格迥异,被藏家称为“汉八刀”.在汉玉中别具异趣,仇得一睹汉佩中串有舞女颇有新意。汉末、三国战乱不止,古佩失传。魏王粲夏做悬于两胯侧的新型玉佩,出土的有巧、磺二种.还未发现保存完整的佩。革带玉饰始见于此周,至唐殊盛即俗称玉带者地子多斜坡图案隐起即他面玉带板_图案有中外人物、狮子、花卉等从方寸的玉带板亦可见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魅力。辽、金玉器的艺术手法与两朱概同,工艺水平亦堪与之媲美,因其装饰题材含有契丹、女真两族的生活内容及其审美意识则又有别于二宋其代表性的玉器有飞天、摩竭、春水、秋山交颈禽鸟等等蒙古元代继承宋金玉器的艺术手法.在工艺上略嫌了草欠工.其代表性玉器有读山大玉海及玉押、玉勾环和帽顶。
  4、拟古主义的近古和闻玉玉器(明清公元1368-1911年)(明、清两代仅有543年,在中国玉器史上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它却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犹如玉坛上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浪潮.这与文人画的形势类似,所不同的是文人介入玉坛者并不多,但玉坛受文人画的思潮与艺术的影响却不可低估。此时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慕古风尚及艺术上的仿古潮流,在其影响下,玉坛上确也出现的拟古代主义的创作倾向,其代表人物是陆子刚.乾隆帝弘历也起到推波助斓的作用陆子刚的情况在上节已讲过,不再重复。弘历作为一国之主,在日理万机之余暇还经常鉴赏玉器.指导玉器生产。他一生作诗4万余首其中关于玉器的至少有800余首,包括欣赏、鉴考、品评、斥责等等应有尽有。弘历对清玉的要求可概括为“细”、“雅”所谓“细”是指雕琢工艺要精致、谨严.与粗糙纤巧繁琐、华嚣等劣工相对而言,所谓“雅”是指简约、高古、淳朴、典丽的韵致。以实践上分析,“雅’可析为“良材精雕’、.尚古简约,I、“提倡画意”“推祟痕玉”等四个方面。斥责主要是指对专诸巷玉器生产上的琐碎、俗气等偏向的严厉指责,总称为“玉厄”,同时拨正了时作玉的方向。弘历还大力提倡仿古玉要求玉工按照商周彝器的形纹来琢制玉器。
  拟古主义是指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均在慕古、仿古的氛围中展开,包括时作玉与仿古玉的两个方面,不单单指摹仿古玉一个侧面来讲的。拟古主义并不从根本上反对玉德只不过把玉德挂在口头上,实际上还是将玉之色、沁放在重要位置,说的是“首德次符”,做的是德符颠倒,其结果是重符轻德。
  明、清两代内廷礼制用玉仍然是不可少的,但是比日常用玉,如器皿、陈设、佩饰等等来说完全是另一种境况。从传世的明清玉器来看,礼制玉器很少而生活用玉占了绝大多数。从这批实物遗存我们可以看出,明清玉器包括时作玉、仿古玉和伪古玉等三大类,它们各有特点,同时也有它的共性,而共性是主要的。此时,拟古主义玉器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古色古香:器型、图案均来自三代或中古,其继承性强劲,改变得较少新意不足,古风盎然,使人饱尝古色古香的美感。
  (2)文人气质:这不仅表现在文人所用玉器增多,主要表现在玉器的品格、趣味上多有文人气质,淡泊宁静,清雅不俗。文人画风成为玉器装饰的流行手法,也可以说某些玉器的大面不过是文人山水画和花卉画的地子而已。
  (3)装饰美:从审美角度来考虑.明清玉器的美学价值在于装饰性,有着端庄、精巧、细致、工整等具体特点。装饰美不单是器型、图案带来的对玉器来说,尤为重要的是质地美,即温润、莹泽、光洁、填密、坚韧等美感,是其装饰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工艺美:明清玉器工艺并不一致,但自陆子刚至乾隆朝南匠,均有集历史大成的深厚功力,善于应用传统的阴阳线刻、隐起、镂空、起突及立雕等技术巧妙地处理阴、阳、线、面、凹、凸、起、伏的关系.使其工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仿痕都斯坦王器工艺也是清玉工艺美的重要特色
  (5)沁色美:明清两代收藏玉器的风气甚为盛行,藏家崇尚古玉.尤为喜爱古玉座埋地下染上的多种色彩,称为“沁”(浸).在新制的时作玉器上也常加染琥珀色、血色、秋梨黄色及铜、铁等锈色,以增添新造时作玉的高古美上面这些特点都是其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推动所造成的,不是某一个人提倡的结果我们在看到上述光明面的同时,也还要看到由于明清两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城市工商经济发达、玉器的需要至巨,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加以急功近利、偷工减料也生产了不少的次劣的玉器在市场出售,还掺杂在贡玉中进人内迁。乾隆御制诗文中斥责的“玉厄’就是针对这批劣次之玉而发的.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坏的另一面。大名鼎鼎的乾隆玉或乾隆工中也有精华与糟粕,不过我们经常所谈的乾隆玉或乾隆工是指其好的部份排除了其坏的部分。既使如此,在具体到某一件乾隆玉、乾隆工时,也认识到它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取材产于昆仑而和闻玉玉文化中心位于中原已如上述,西北球琳即和咖玉,产于昆仑山北坡并延伸到甘肃、青海境内的余脉然迄今所见的史前和四玉玉器的玉材均出于昆仑山东段或甘肃境内,这是和阂玉向东传播的第一步,或者这就是“昆山玉”路(原称”玉石之路“)与东段的原始线路,由甘肃再向东部的陕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等继续传播。这已是三代的文明时期.和田玉征服东北的珣琪和东南的瑶琨。成为帝王玉的主要玉材从已掌握的材料判断,和田白玉河、墨玉河所出子玉向东流通可能晚于东部球琳,和田玉到达中原地区的时间至迟也不会晚于西汉。
  (1)昆仑山东部和田玉率先进人“口内’.并向东继续传;中部和田玉接踵而来,或于略晚的时候便到达中原夏、商、周王室。
  (2)和闻玉为中原王朝所接受,被视为“真玉”,帝王用于祭祖和祀神,或佩于胸前以示薄贵。“王用全”也就是使用最优质的和田玉,最终形成了以和田玉为主休的帝王玉文化、朝廷玉文化以及庶民玉文化.即中原玉文化
  (3)玉有德是儒家对和田玉的最为精辟的诠释和发挥。“言念君子,温具如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11,将玉与君子联系在一起,为和田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现实气氛,并成为封建社会玉文化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4)新疆地区出土玉器和文献资料可证,西域诸国也曾有自己的器制造业和本地的玉文化,但其带有分散的、孤立的、低层位的弱点.末超出地方性玉文化的性质。但其强势在于控制玉石资讲,作为贡品或商品翰往中原,与中央政权修好,互通有无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了解和田玉虽然产于昆仑山北坡,出于其谷地河流及其戈壁,但其砣碾中心、文化领地及其活跃舞台却在中原。由于它的质地异常优越,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玉料成为比德之载体,亦为历朝帝王所青睐奉为真玉,终成帝王玉主流玉料。它不仅继
  承了东部地区出产的殉开琪和瑶堪及其所具有的“神物”和“符瑞”的内涵和功能,又被儒家标榜为君子的化身、德的象征,规范着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修养和社会实践,在上层建筑领域里仍是极其活跃成分和重要分野、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和田玉玉器在工艺上堪称鬼斧神工、精美绝伦,在艺术上达到出神人化、令人叹为观止的至高境界,为后世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6年08月09日 22时33分08秒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07: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08: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emb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10: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 玉猫2006-8-10 0:21:26 的发言:
[emb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17: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0 2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0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0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1 05: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5: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em2][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