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缘社区

论坛暂仅限浏览使用  
查看: 5364|回复: 11

[分享]中国古代玉文化--玉河采玉!!!(作者:古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8 21: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巍巍昆仑山南麓,有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和田。和田,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见于文献记载,是著名的玉邑、绢都,汉唐时期更成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的重要国家。在今天和田市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分别称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它们从昆仑山蜿蜒奔腾而下,在和田北面汇合为和田河,注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条河以出产优质的和田玉料而闻名天下,其开采历史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所谓“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游源头,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至少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白玉河所产籽玉即已大量输入中原内地,被制作成精美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数件小型白玉雕就是用白玉河籽玉制作的。千百年来白玉河的玉料源源不断输入中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玉龙喀什河又称“白玉河”,多产白玉,特别是极品白玉“羊脂玉”;而喀拉喀什河则多出墨玉,称“墨玉河”。白玉河所产之玉,正如清代陈性《玉纪》评价的那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由于自古至今人们对白玉的喜爱和追求,遂使白玉河成为数千年来采玉最重要的地方。和田玉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采山料,称“攻玉”,就是在昆仑山上有原生玉矿的成矿地带,每年5月至8月天气转暖时,采玉人登昆仑雪山之巅掘坑取玉。另一种是在河流上、下游拣玉或挖玉。玉龙喀什河上游有条支流叫汉尼拉克河,它的尽头是现代冰川,称阿格居改。阿格居改的雪山处在玉矿的断裂带上,这里的冰川年复一年地侵蚀着玉矿带,将玉料挟带到河谷中。由于冰川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块状玉料,既不像山料那样棱角分明,也不像籽料那样圆滑鲜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称“山流水”。每年夏季冰川溶化时,就有人来到这里在冰舌附近、冰盖下或冰碛物寻找“山流水”,偶有所获。在玉龙喀什河下游河滩上拣玉和挖玉,以及在河水中捞玉,是获得白玉河玉料的主要方式。每年春、夏时节,昆仑山积雪融化,形成山洪,河水暴涨时,会将玉石冲刷出来。河中的玉料称为“籽玉”,是原生玉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一般体积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由于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的质量很好。

       从和田市旁的白玉河大桥开始,沿河向南面的昆仑山方向行进至玉龙喀什河渠首,这长约10余公里的一段白玉河,河床宽约百米,湍急的河水从河床一侧流过,河床上全是裸露的卵石堆。这里是拣玉和捞玉的主要场所,自古以来,和田的采玉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清代以前,白玉河的采玉权一直是控制在国王的手里,虽不禁民采,但王室对采玉有优先权,质量好的玉料也往往集中于王室。和田玉是古代西域与中原内地主要贸易货物之一,被视若珍宝,元代马祖常《河湟书事》道:“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可见就连西亚到中原做生意的商贾经过这里,都要采几件籽玉去换物品。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描绘了白玉河捞玉图,人们于秋高气爽的月光之夜在河边察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还有采玉者由女人充当的奇异传说,如“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和田设办事大臣,并设“哈什伯克”(玉石官),督办采玉。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官督民采成为和田采玉主要方式,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采玉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清代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对当时捞玉场景记载道:“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营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府还禁止民间私贩玉石,并在和田设卡伦(哨卡)12处,检查过往商贩,完全垄断了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的52年间,共计贡进朝廷的玉石多达20余万斤,其中多数是在乾隆朝进贡的。嘉庆皇帝即位后,他对玉的兴趣远不及乾隆皇帝,而且此时皇家府库玉料充盈,于是嘉庆四年(1799年),清政府开放玉禁,撤销卡伦,准许当地民众开采和贩卖和田玉。官办的采玉生产虽未停止,但产量逐年下降。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完全停止了和田的官办采玉生产,任随民间采挖、捞拣,不予干涉,于是民间采玉之风由此兴盛起来。

       现今每值夏、秋时节,很多当地人三三两两地在河滩的卵石堆上寻找着籽玉,他们或低头漫步,或用锄、耙等工具翻找,希望运气好能找到籽玉。由于近年来市场对籽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籽玉的价格不断攀高,一块拇指大小的籽玉白料就价值几百元。但这里离和田市很近,人口稠密,常年有人来寻玉,因此找到籽玉的偶然性很大。据和田地质部门估计,玉龙喀什河古河床目前所蕴藏籽玉总量约780吨,平均每立方米卵石中仅含50克!因此,古河床中的籽玉是一种十分珍稀的资源。和田玉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推崇,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它的稀少和寻找的艰巨性也使它变得神秘而高贵。

      从玉龙喀什河渠首沿河南行约15公里,是清代著名的挖玉地点――大、小胡麻地。这个地点处在昆仑山山口附近,白玉河从山口奔流而出,形成500-800米宽的冲积扇。由于流速骤减,被河水挟带而下的籽玉就沉积在这一带。清代时,由于和田采玉可以充贡、抵赋税,加之此地产羊脂玉,所以采玉者甚众。他们在河谷中起房屋,植树木,长年在此挖玉,其热闹场面正如当地官员杨丕灼的《完璞呈华》一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璞见菁华。道是似萤萤又细,碧血犹差。终日听鸣鸦,夜夜灯花。水泉声里有人家。举畚朝朝趋社鼓,一路烟霞。”现今的胡麻地已是一片荒漠,到处是盘状和漏斗形的洼地,四周卵石散乱堆砌,应是过去挖玉的遗迹。同在河中拣玉和捞玉相比,挖玉付出的劳动更艰巨,长时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里,获取率很低,“往往虚掷千金,未偿片玉,难得愈见可贵。然复有一探便得,或才数两,而价值千金者。”从某种意义上看,挖玉行为不啻为一场赌博。和田开放玉禁后,由于采玉和贩玉可获得高额利润,一时间吸引天下逐利之人云集于此,有点像19世纪风行美国的西部“淘金热”。 胡麻地现存的一块刻石正是这一事实的写照。这块刻石长约5米,高3米左右,在它一侧刻有“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山西忻州双堡村王有德在此苦难”的字样。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即1841、1842年,距今已有整整160年了。所谓“在此苦难”,肯定是指在胡麻地挖玉所经受的体力上的巨大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煎熬。只是我们不知道刻字人在两年磨难后,在镌刻这些字时是否找到了籽玉,他是在没挖到玉的情况下,抒发心中的怨忿之情,还是在找到籽玉之后,欣喜之余而发的感慨呢?这恐怕永远是一个谜了。

      这块刻石中的人名和地名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山西忻州是晋北比较闭塞的地方,100多年前那里的人能到和田来采玉,足可见和田玉的影响力之大。王有德是什么人?真有双堡村这个地方吗?笔者最近到山西忻州实地考察,果然找到了双堡村。双堡村位于忻州市东南约10公里,有人口2000余人,是一个典型北方村庄。王姓在村子里算是大姓,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马邑(今朔州)迁来的。据年龄最长的王黄田老人介绍说,双堡村同当地传统风俗一样,历史上有很多人出门在外谋生,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走西口”。他还取出了“云”,也就是画在布上的族谱,与笔者一道寻找王有德。使笔者颇感意外的是,族谱中“有”字辈中并没有王有德,但从族谱的辈份推算,“有”字辈距今应隔7-8代,如果以20-25岁为一代的话,年代正好距今160年左右,王有德无疑应属于“有”字辈的一员,那么为什么族谱中没有他的名字呢?王黄田老人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他说如果出外的人不回来成家,不葬在当地,就不会入族谱,因为族谱中的名字是由死者的后人写上的。笔者恍然大悟,原来王有德一去不复返,根本没有回到双堡村!王黄田老人又说,历史上有三种人没有回来:一是发了财的,不愿回到忻州的穷乡僻壤,找个舒适之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二是没混出样来或一贫如洗,没脸或无力回乡的;三是死在异乡。笔者眼前仿佛浮现出100多年前,一个20岁左右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背着行李,加入到“走西口”的人流中,奔赴远隔万里之遥的和田,也许他此时还不知道和田玉是何物,获取它要付出多大的艰辛,但他怀着美好的梦想,相信和田玉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王有德最终没有回到双堡村,他的下落的最后归宿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笔者相信他的一生会与和田玉相伴,他的经历也是无数玉河采玉人的缩影,正如古人所说:“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山,千人往而百人返,百人往而十人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21: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21: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玉之坚辛  玉石之高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2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2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8 22: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9 04: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8 0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em2][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9: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0 08: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